其最终主意是对人类的认知出现影响
//这是2024年5月13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科学岛。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06年6月26日,时为全球第二富豪,在国内以“股神”之名广受知晓的沃伦·巴菲特在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出席午餐活动,并在期间作出了当时人类史上最大的一笔慈善捐赠——他将自己资产中的370亿美元捐赠给了“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用于开展全球范围的慈善事业。而“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正是时为全球第一富豪的比尔·盖茨与其妻子一同创立的一家慈善基金会组织。
巴菲特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慈善事业这一概念也在这一事件下迅速发酵。2010年,沃伦·巴菲特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发起了一项名为“捐赠誓言(The Giving Pledge)”的倡议,鼓励亿万富翁在有生之年或去世后捐出大部分财富,用于慈善事业。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个人理念,也对全球慈善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来看,虽然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巴菲特的慈善理念和捐助方向有所改变,“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的构成方面也经历了一些调整,但不影响关于富豪们的慈善事业在他的引领下逐渐走向了一条更宽的道路。
当然,一些美国的NGO组织是美以非政府手段向全世界传播意识形态、挑起争端,以及向热点区域提供“拉偏架”和军事援助等“脏活”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慈善事业方面,NGO组织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层面而言,慈善类NGO组织,正是开展第三次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盖茨基金会在当下的世界格局中,更是以其开展慈善事业的深度与广度,获得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可,我国也开展了诸多与盖茨基金会的互动和合作。
在马修·比索普与迈克尔·格林所著的《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一书中指出,传统的直接资助形式容易产生“养懒汉”的问题,即可以直接获得捐助和赠予的人群久而久之对这种直接获得的财富产生了依赖,从而放弃了劳动生产。如今,新形式下慈善组织基金会,已经逐渐脱离了早期慈善组织通过发放资助金来直接性助贫、助残、助病的旧形式,发展成以向社会发展较为欠缺的方向注入一定资金,帮助其加快发展,补全社会发展短板这种更加深层次的方向。盖茨基金会,可以称为是如今新的慈善事业模式的代表机构之一。盖茨基金会资助开展了包括覆盖发展中国家疫苗免疫覆盖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加速开发针对新兴传染病疫苗的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以及其他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与此同时,盖茨基金会还关注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包括资助如何提高穷国农产品产出方面的研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一同在非洲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提高非洲贫穷农民的生产力,也提高了这部分人群的收入。
可以看出,盖茨基金会这类现代化的慈善组织基金会,其主要手段转向“授人以渔”,即致力于通过推进公共科研项目,以解决一类人群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升人群的健康程度,助力生产力实现突破。而早在上世纪初,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基金会就已经开始为助力科研的慈善事业铺就了道路。关于诺贝尔基金会以及诺贝尔奖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不多赘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有知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可以说,助力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有可能不是一种新的形式,但一定是未来开展慈善事业走上规模化,走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之路。
慈善与科研如何深度融合,是当前对于科研型慈善组织基金会的主要问题。当国家局部地区发生了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房屋倒塌、道路受阻等问题,是自然灾害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属于表象和直接问题。一些慈善组织在此时发挥作用——当事件发生并产生影响后,以慈善组织在平时运营时倚靠第三次分配积累的大量资金,通过捐款、捐赠物资等方式帮助开展灾后营救、重建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援助。而从科研型慈善组织的角度,则面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要追究其深层次的问题,揭露其本质,主要是弥补对气候、地质、应急预案等方面的认知缺乏和疏漏。当科学影响人类的生存活动时,如能以投入一定资金开展研究,了解关于灾害的科学依据和底层逻辑,并依靠研究成果有效预测和预防灾害发生,将有可能极大程度的减少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方式的收效与事后弥补式的慈善援助收效有可能完全不同。
防灾减灾是自然科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科研型慈善组织基金会可能的切入点之一。除此之外,这类慈善组织在社会科学之中也可以发挥作用:
1.识别与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源。慈善组织负责识别和收集社会问题的初步数据,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查,建立与受助群体的联系,收集反馈信息。科研团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为解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数据驱动的政策建议。慈善组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社会数据,制定初步的政策建议和干预措施,确保这些建议能够反映基层需求。科研团队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基于证据的深入政策建议,撰写研究报告,确保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促进社会创新与实践。慈善组织负责资助和支持社会创新项目的实施,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科研团队设计和评估创新项目的研究框架,进行项目效果的科学评估,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4.提升公众参与与社会动员能力。慈善组织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社会事务中,组织志愿者活动。科研团队提供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协助设计教育材料和公众讲座,确保公众理解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
5.建立跨学科合作网络。慈善组织作为桥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推动跨学科项目的开展。科研团队参与跨学科研究,提供专业知识,设计综合性研究方案,开展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活动。
6.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慈善组织建立项目评估体系,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确保各项工作的透明性和责任性。科研团队进行项目效果的科学评估,分析反馈数据,撰写评估报告,为慈善组织提供改进建议。
7.促进可持续发展。慈善组织关注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整体协调,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支持相关项目的实施。科研团队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分析,帮助慈善组织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策略。
在开展社会科学的慈善事业过程中,科研型慈善组织主要负责资源的整合、项目的实施和社会动员,而科研团队则专注于科学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两者通过紧密合作,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系统,双方共同应对社会问题,致力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实践。
在慈善事业中引入科学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对人类的认知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人类的生存、发展模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在此类慈善活动之中,对自然、社会中存在问题的识别能力,是科研型慈善组织最重要的环节。换句话说,科研型慈善组织应当具备敏锐的嗅觉和识别能力,其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寻找到欠缺和短板,并归纳总结成一类科研项目,并将其转交到科研团队手中,以此获得解决方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未来的慈善事业,应当向更专业的慈善领域、更垂直的慈善深度发展。由于科学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到自然和人类的各个方面,想要通过单个慈善组织开展所有门类的慈善科研工作是不现实的。因此,科研型慈善组织需要建立合作机制,与各类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合作,共同开展针对特定领域的问题研究。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汇聚多方资源和智慧,还能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科研型慈善组织应当明确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聚焦于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科学领域。这种聚焦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识别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并有效配置资源。同时,组织应当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所资助项目的成果与影响,以便不断优化慈善策略和科研方向。
2.科研型慈善组织还应注重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科研及慈善活动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科研型慈善组织不仅能够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3.科研型慈善组织应当积极探索创新的资金模式,比如慈善信托、社会众筹、合作联盟等,以支持长期的科研项目和持续的社会影响。只有通过多方协作与创新,科研型慈善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对人类认知的深刻影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